为什么说中国智能制造水平正在逼近德国
时间:2023-08-24 08:52来源: 作者: 点击: 次2016年11月26日,中国信息化百人会第三届信息战略论坛在苏州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工业物联网与智能工厂——大数据时代的企业信息战略”。会上,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联合发布了《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以下简称《报告》),这是中国首个对水平进行量化评估的研究报告。
《报告》由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联合推出,课题组长为工信部电子一所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秘书长周剑。《报告》得到了以下专家的指导并提出了重要建议: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专家高新民,高世楫,张新红,安筱鹏,钱卫列;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海关总署原总工程师杨国勋,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高级统计师杨京英,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何强,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首席专家蒋明炜,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张剑等。
《报告》基于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和国家统计局的宏观数据,采集了 70000 余家制造业企业数据,覆盖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共28个产业门类,并得到了华为公司市场洞察(MI)团队的专业支持。
《报告》指出,2016 年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为 36.9,较 2015 年的 35.6 提高了 3.8%。对标工业 4.0,中国制造业总体水平正由工业 2.0 向工业 3.0 过渡,中国总体水平正在快速逼近德国。
《报告》指出,江苏、浙江、广东、天津、上海和山东水平属于第一梯队,全国总体呈现“东南沿海高、西部内陆低”的态势,即各省市智能制造的基础环境和产业应用水平与该省效益与影响相关性显著。
同时,《报告》指出,从36个细分行业来看,石化、电力、电气等率先进行信息化发展的行业智能制造水平相对较高。
以下为《报告》重点摘要内容:
一、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
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以基础环境、产业应用、效益与影响为分析视角,围绕万物互联、组织变革、数据驱动、综合集成和协同创新等要素,形成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并利用逐级加权方法计算和评价中国智能制造水平。
(一)构建理念
对标工业4.0,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全景展现当前中国智能制造水平。工业4.0的核心要素万物互联、组织变革、数据驱动、综合集成和协同创新等在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中均得到充分体现。
(二)指标体系
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的概念模型源于国际电联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指数(IDI指数)模型,认为智能制造发展需同时推进三个层面的任务: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环境,以便为信息化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做好准备;第二个层面是产业应用,也就是在制造业领域中深入地开展信息化应用;第三个层面是效益与影响,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和效率。
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指标体系由一组有机关联的指标构成,包括基础环境、产业应用、效益与影响3个一级指标,下辖11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
二、中国智能制造总体水平
(一)2016年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为36.9,正由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
2016年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为36.9,较2015年的35.6提高了3.8%。对标工业4.0,中国制造业总体水平正由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
对比中德两国,虽然我国在高端制造工艺技术、生产自动化等方面距离德国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在“新四基”、云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电子商务、企业间协同、尤其是在产业生态创新等互联网转型发展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如果按照传统工业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之间的差距很大,但如果按照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综合竞争优势判断,中国制造正在快速逼近德国制造。
(二)江苏、浙江、广东、天津、上海和山东智能制造水平属于第一梯队,全国总体呈现“东南沿海高、西部内陆低”的态势
2016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呈现“东南沿海高、西部内陆低”的态势,排名自高到底依次为:江苏、浙江、广东、天津、上海、山东、福建、北京、安徽、河南、湖北、江西、湖南、辽宁、重庆、河北、四川、吉林、山西、内蒙古、陕西、贵州、宁夏、新疆、黑龙江、广西、青海、云南、海南、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