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行业投资跌至“冰冻期”
时间:2023-08-24 08:52来源: 作者: 点击: 次由于国家把作为战略新兴行业重点扶持,产业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资本对产业的投资热情从去年到今年不断高涨。但目前,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存在投资过剩的隐忧,机器人产业需要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早在2017年,就有关于机器人产业的相关调研数据被公开:
1.中国工业机器人减速器需求量达31.96万台
受益于本体市场的需求带动,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减速器新增需求量31.96万台,同比增长49.70%;预计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减速器需求量有望达到43.5万台,同比增速超36%。
2.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达13.6万台
根据某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需求13.6万台,同比增长60%;预计,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增速超过45%,销量达到20万台。
3.2018年中国AGV销量达1.29万台
当前AGV属于整个工业机器人行业中增长相对比较快的一个领域,特别是现在随着电商、快递、新能源、医疗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在持续增加,预计2018中国AGV销量达1.29万台。
4.国产本体产值规模占比达24.76%
根据某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需求13.6万台,同比增长60%;预计,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增速超过45%,销量达到20万台。
5.工业机器人行业投融资规模达223.53亿元
根据某调研机构数据,全球机器人行业融资案例持续增加,2011~2013年融资案例数不多,分别只有12起、25起和23起。2014、2015年融资案例数激增,分别达到45和83起。就投资总额来看,全球机器人融资额在2015和2016年分别达到2.74亿和5.88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56.57%和114.60%,资本角逐态势可见一斑。
相较于全球机器人融资情况,我国2018年机器人行业投融资同样热情不减,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2017年机器人融资案例数达到了70起。2018年第二季度起的融资金额分别达到了3.08亿美元和2.99亿美元,环比增长37.49%和26.27%。
资本正在源源不断地涌入机器人行业,但是从全球来看,机器人行业创投融资案例仍主要集中在前期项目,这也意味着机器人行业发展虽然火爆,但投资企业却异常“冷静”。
机器人产业在增速狂飙后,呈现后遗症
面对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变化,相较于2017年,2018年以来工业机器人投融资规模有所减小,资本市场逐渐趋于理性。
今年我国经济受到诸多挑战,中美贸易战,中国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从消费升级到消费降级,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社保税征的调整等。今年9月份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11448台,同比下滑16.4%。从高增长到增速放缓,再到负增长,不确定性在加剧。
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但是国产机器人销量占比为26.8%,较2016年的32.5%占比下降;从多关节机器人来看,国产多关节机器人占比为17.5%,较2016年占比下降。行业爆发式增长,带来行业无序竞争,国产机器人竞争力上升有限,占有率不升反降。但实际在机器人应用的未来市场,不仅在于行业龙头的大规模制造场景,更在于“海平面”之下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量大面广的柔性制造场景,其空白点很多,没有被自动化解决的点也很多,例如核心零部件的缺失就始终是横在工业机器人国产化道路上的一块大石。在核心零部件领域,以ABB集团为首的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而国内自主品牌占比不到10%,产品还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中低端。
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3.28万台,同比增长38%;第二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4.09万台,同比增长26%;第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3.92万台,同比增长4%。由此看来,2018年来中国机器人产量增速逐渐下滑,市场呈高开低走之势。
看似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大好,背后却是残酷的现实
单从数据上来看,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似乎一片大好。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生产超过13万台,较上年增长68.1%,但是在众多企业投资人看来,今年和明年增长率可能会趋近于0。
首先由于缺乏关键零部件技术,中国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厂商需要向国外机器人企业采购,导致其成本远远高于四大家族自产自用模式。其次同等质量的机器人产品,中国企业可获得利润很少,机器人生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最后就企业人力、研发和营销成本上也呈现居高不下的趋势,国产机器人缺乏品牌认知度和生产实践检验。再加上今年的芯片前车之鉴,不得不说,机器人的市场遇冷,各企业的投资处于观望态度也是情理之中。
编辑点评
工业机器人市场空间巨大,虽然市场已经出现泡沫,但未来恐怕会有更多的资本扎堆涌入,行业发展充满变数。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遇冷”以及资本的理性回归,显示出市场考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时刻已然到来,其中包括并综合了技术、产品、战略、服务等多方面要素,但给人希望的是,往往在行业的“低潮”期才更能看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