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克TMT4实用分享]如何高效完成PCIe板卡来料筛选
时间:2023-08-24 14:10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_____ 近年来,由于全球性的“缺芯潮”,引发了企业对于加强供应链韧性的思考。企业不再盲目追求性价比最高,但风险也最大的单一来源采购,转而积极寻求更多的替代物料供应商。另一方面,中美竞争格局加剧,导致供应链全球一体化的割裂,一些企业也在寻找替代物料供应商,避免受到地缘政治的波及。对于零部件数量众多的系统级产品,如服务器、个人电脑、新能源汽车、手机等,寻找并筛选出足够多的替代料尤为重要。 对供应商产品质量的管控是来料检测 (IQC) 和零部件工程部(CE) 的工作重点。被动器件的筛选相对容易,但的筛选非常困难。PCIe是芯片和芯片之间的信息高速公路,由于PCIe的速率高,板级衰减大,均衡 (EQ) 设置非常灵活,链路协商机制 (LTSSM) 非常复杂,PCIe的往往费时费力,但效果不佳。 物理层一致性测试 传统的筛选方法是物理层一致性测试 (Compliance) 和功能性测试(FT)。一致性测试包括发送端(Tx)和接收端(Rx)测试,需要使用价格昂贵的示波器和误码仪进行测量,并且测量时间非常长,通常一个16通道 (X16 Lane) 接插件 (Slot) 的一致性测试,需要2天的时间才能完成。由于需要筛选的料件众多,且每次产品改版都需要重新验证,给测试部门的设备和工程师带来了非常大的工作量。 尽管一致性测试能避免大部分互操作问题,但仍然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系统主板和板卡都能通过Tx和Rx一致性测试,但互操作时系统主板和板卡之间存在链路不通、掉速、掉包等问题。功能性测试能发现这些互操作问题,但无法指出任何解决问题的思路,甚至不能区分是主板还是卡板的责任。 类似的问题不断困扰着系统公司,和众多希望进入供应商名单的板卡公司,但没有好的工具。 解决方案 基于PCIe接口生态厂家的这些痛点,推出了 PCIe性能综合测试仪,协助客户解决上述问题。Tektronix PCIe性能综合测试仪是一款高性能测试仪器,旨在为电子产品制造商提供PCI Express(PCIe)设备的综合测试解决方案。该仪器支持PCIe Gen3/4 Tx,Rx和LTSSM综合测试功能,能够帮助用户快速识别问题并加快产品上市速度。 的主要特点包括: 1)一机多用 支持PCIe 3/4 Tx,Rx和LTSSM综合测试功能。TMT4提供了全面的PCIe测试解决方案,支持TX和RX测试、LTSSM协议交互与监测等多种测试功能,能够有效识别PCIe Gen3/4的物理层和协议层问题。 2)一学就会 一台便携式仪器,一根连接线,一个测试夹具,即可完成与待测物的连接,一键开始PCIe测试,大大减少了工程师上手学习的时间。 3)测试飞快 16条Lane的快速扫描测试仅需1.5分钟! 使用自定义扫描,完成16条Lane及10个preset的全组合扫描测试,也仅仅只需要15分钟。 4)价格不贵 相比其他PCIe Gen3/4测试仪器,TMT4价格相对较低,大幅降低测试成本。 案例分享 此案例来自国内某知名服务器厂商。在筛选供应商的板卡时,有一块板卡和主板的互操作出现问题,掉包非常严重,而其它供应商的板卡则表现良好。工程师在现场使用TMT4帮客户快速测量不良板卡,以及作为对照的良好板卡的裕量。发现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1. 两张板卡自适应出的Tx Preset系数都是P0。不良板卡的DFE1系数非常高,而良好板卡的DFE1系数非常小。意味着不良板卡的接收机做了大量的均衡补偿,才得到可接受的眼图。不良板卡的通道损耗和Tx Preset设置可能并不匹配。 图1 不良板卡快速扫描结果 (Preset为自协商值 ) 图2 对照组表现良好板卡的快速扫描结果 (Preset为自协商值 ) 图3 不良板卡的自定义扫描结果 (Lane5, 全部 Preset) 2. 对不良板卡进一步执行全面扫描 (Custom Scan),扫描所有Tx Preset。发现P0并非最佳选择,比较而言,P4/P5/P6/P9对应的DFE1数值会小的多。 根据分析,泰克给客户提出建议:请客户和不良板卡供应商联络,确定其通道损耗。确认板卡的Tx Link Training功能是否打开;如果没有打开,请板卡厂商将原来预设值P0更改为P4,看看是否有改善。后续客户和板卡厂商通过这样的思路,成功的解决了互操作问题。 新一代TMT4 PCIe性能综合测试仪 为了提高供应链的韧性,系统厂商都在积极主动拓展供应商渠道,但是PCIe产品的供应商板卡筛选工作非常耗时耗力。TMT4快速扫描和自定义扫描功能,可以帮助IQC和CE工程师快速检测供应商的板卡的发送端、接收端和链路训练性能,确认板卡性能是否满足要求,还能为解决互操作问题提供调试思路。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电子信箱
- 下一篇:又一芯片巨头宣布背面供电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