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两种并联驱动方式对功率回路耦合特性分析
时间:2023-08-24 14:10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随着电力电子应用越发趋于高压与高功率密度,单个模块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功率器件的并联应用由于其经济性与可行性成为了解决该矛盾的有效方法。然而,并联系统的总体布局无法达到完全的对称,使得理想化的静、动态电流分布难以实现进而限制了并联器件的利用率。 摘要 随着电力电子应用越发趋于高压与高功率密度,单个模块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功率器件的并联应用由于其经济性与可行性成为了解决该矛盾的有效方法。然而,并联系统的总体布局无法达到完全的对称,使得理想化的静、动态电流分布难以实现进而限制了并联器件的利用率。本文主要分析和比较了驱动电路结构和耦合特性对于并联IGBT均流特性的影响,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 本文中的多核驱动(如图1(b)所示)通过设置互相磁隔离的分立驱动单元方式实现各IGBT模块门极驱动信号间的解耦。这种结构通常对于各分立单元间驱动信号的一致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仅几十纳秒的延迟差异或几百毫伏的门极电压差异都会引发严重的动态不均流问题。虽然单核驱动方式在成本和电路复杂程度上较于多核驱动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该种驱动方式下,驱动信号回路与功率回路均存在公共点,由此而引入的环路问题将会对门极电压产生较大的影响。
互感系数Mi在用于连接并联IGBT的母排和IGBT封装内部的部分导体上均有所体现,例如在图3[18]中,属于IGBT内部的“collector plane”和“emitter plane”与负载线缆亦存在着磁耦合。因此,对于负载线缆与IGBT支路(包括“collector/emitter plane”及IGBT封装外部的母排)间互感的分析可简化为图4所示的结构,负载线缆和IGBT支路可以分别简化为一根流过电流为IL长直导线和一块矩形金属薄片(“d”和“l”分别为金属薄片的宽度和长度)。
通过在式(2)和式(3)中计算的磁感应强度与磁通量,互感系数M可以通过式(4)得到,该式表明互感系数M与负载线缆和IGBT支路间的距离以及支路的几何尺寸有关,当负载线缆与支路间的水平距离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将会有效地影响互感系数M的大小。 考虑到负载线缆与IGBT支路几乎在同一水平面这一较为严重的磁耦合情况,由此列举的两类耦合方式如图5所示。互感系数M的求解可以转化为式(5)所示的形式,考虑实际应用时的尺寸及计算的简化,每个IGBT支路被近似为长度l为290mm的矩形金属薄片。为了进一步简化计算,考虑各并联IGBT以互相紧靠的方式完成安置,式(5)中负载线缆与IGBT支路间的水平距离“a”的值被设定为支路导体宽度“d”的倍数。若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的计算,则需要考虑构成IGBT所在支路中每一部分导体上的互感
通过近似计算,得到了耦合类型A中各并联IGBT支路的互感系数:M1≈40nH,M2≈17nH,M3≈11nH, M4≈9nH;类似地,耦合类型B中:M1≈20nH, M2≈64nH,M3≈64nH,M4≈20nH。
通过在式(6)中定义不均衡度δ以衡量均流特性。结合仿真波形与式(6)进行计算,可得到总电流接近1000A时,耦合类型A中不均衡度δ=12.09%,同样可得到耦合类型B中不均衡度δ=17.66%。在图5(a)所示结构的基础上,将负载线缆与T1管间的水平距离增加至“3d”(即a1=3d,a2=5d, a3=7d,a1=9d)得到了图9所示的电流分布,其不均衡度δ=4.33%,各支路互感系数M1≈17nH, M2≈11nH,M3≈9nH,M4≈6nH。
测试方案及实验结果
通过图11可知,单核驱动方式下并联IGBT的集电极电流在开关过程中开始上升或下降的一致性较好,但门极电压易受到环路电流的影响产生振荡;多核驱动方式下的门极电压虽然更加稳定,在开通过程中由于各门极电压达到阈值的时刻不一致使得集电极电流开始上升的时刻存在近180ns的差异。观测到的静态不均流现象主要于功率回路磁耦合效应,它的相关验证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进行说明。
图11.两种驱动方式下双脉冲测试波形示意 图5(a)和图5(b)对应的两类耦合类型在双脉冲测试下的静态均流特性如图12(a)和图12(b)所示,耦合类型对应的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通过式(6)计算可知耦合类型A中不均衡度δ=32.78%,耦合类型B中不均衡度δ=19.08%。与仿真得到的结果相比,负载线缆与水平方向相平行的部分也可能经过与母排或模块内部导体平面的磁耦合对均流特性产生了影响,使得双脉冲测试得到的耦合类型A、B对应集电极电流分布和不均衡度较于仿真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通过增大产生耦合效应的负载线缆与并联IGBT支路间的距离以抑制互感系数并加强耦合支路间的对称性,可以使得静态均流特性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由此对应的耦合类型C的实际结构与静态均流特性如图13所示,该耦合类型下并联IGBT的集电极电流分布为:IC1=283A,IC2=274A,IC3=272A,IC4=255A,而不均衡度δ则被抑制到了2.58%。 表1.两种耦合类型下的静态电流分布 结论及后续工作 |